文——老战友
当我刷到喜马拉雅山放烟花的新闻时,心里真的是又气又无奈,第一反应就是:这到底是在搞什么?
真是吃饱了撑的!在那片神圣而脆弱的高原上,搞这么一场烟花秀,这背后的考量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先来说说这青藏高原,它可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与脆弱性都独一无二。
就拿那薄薄的草毡层来说,这可是维系当地生态平衡的关键,只有10厘米左右的厚度,却起着固碳、保水和防止风蚀的大作用。
草毡层下面,是几乎不含微生物的贫瘠母质层,一旦草毡层被破坏,植被恢复起码得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这次烟花沿山脊“贴地燃放”,连片裸露区域清晰可见,这对草毡层的破坏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那些美丽的烟花,在绽放的瞬间,可能也在撕裂着这片土地的生态根基。
再讲讲这对动物的影响。雪豹,作为青藏高原的顶级捕食者,对声、光刺激极度敏感。烟花绽放时的巨大噪音和强光,很可能让雪豹出现应激反应,影响它们的听力和正常生活。
还有鼠兔和旱獭这些小型动物,它们是雪豹的重要食物来源。
项目方想用盐砖引导它们离开燃放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鼠兔本就没有吃盐的习惯,而且它们活动范围极小,怎么可能轻易被引到100米之外?
爆炸声不仅会惊扰这些小动物,甚至可能直接摧毁它们的巢穴,一旦这样,整个食物链都会受到冲击,生态系统的稳定也将被打破。
主办方或许觉得自己用的是生物可降解材料,排放也符合环保标准,还制定了一系列预防、监测和恢复方案,就觉得万事大吉了。
但他们真的有深入了解过这片土地吗?青藏高原年均温低,生物活性低,生物降解能力也受到极大限制。
实验表明,这类材料在高寒环境中的分解时间比平原长得多,残留的化学物质很可能长期污染土壤和水源。
简单来说,在别的地方能降解的材料,在这青藏高原上,可能要花数倍的时间,甚至根本无法降解。而且所谓的“翻土修复”,说不定还会把污染物埋入深层土壤,让生态恶化得更严重。
从法律层面来看,2023年就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禁止破坏自然景观和草原植被。这次的烟花秀,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像是在挑战法律的红线。
当地相关部门的审批流程也疑点重重,仅仅因为用了环保材料,就不用进行环境评估,乡、村、县三级政府同意就能通过?这审批机制是否太过随意,漏洞明显。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一场艺术创作,是为了追求美和创新。
但艺术的表达,难道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吗?
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而不是去破坏自然的和谐。
我们敬畏自然,不是要在自然里搞这些博眼球的行为艺术,而是要学会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和沉默。
好在事情发生后,日喀则市迅速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始祖鸟”和蔡国强工作室也都发布了致歉信。
但道歉远远不够,后续必须要有实际行动,要邀请专业的第三方环保机构,进行严谨、透明的环境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该补救的补救,该恢复的恢复。
同时,相关部门也得借此机会,好好反思和完善审批流程,加强对这类活动的监管,别再让类似破坏生态的闹剧再次上演。
希望这次事件能给所有人都敲响警钟,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又珍贵,容不得半点破坏。
不管是为了艺术、商业还是其他任何理由,都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守护好这片净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