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讯

以产业为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日期:2024-10-14 15:44    点击次数:55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孕育形成生产力“新的质态”王羽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与文明形态会随着生产力的跃迁而不断进步。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新阶段的理论和概念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深刻理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在理论维度上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同时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践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证,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新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其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诸多层面,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和应用,以及在这些原理基础上的创新性拓展,既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生产力发展问题上的理论自信,也代表了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寻求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该阶段的生产力公式表示为:

图片

图片

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因此,我们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要围绕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加大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用创新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孕育形成生产力“新的质态”

新质生产力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增强了新型工业化的内在驱动力,推动工业化进程向更高阶段迈进。新型工业化则加速成产工具升级换代,引领劳动资料效能提升;持续开拓新的生产场域,促进劳动对象范围拓展;塑造新型产业,激发劳动者能力跃升;推动发展模式创新,驱动生产要素组合优化,放大价值创造效应,释放新的生产力发展潜力。新型工业化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应用领域,随着工业领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推动现有的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组织形式与商业模式全面革新,将孕育形成生产力“新的质态”。因此,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把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质量升级,促使新质生产力不断创新和发展。二、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量变”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在产业高端化方面,要一手抓基础支撑,突破一批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另一手抓产业高端装备引领,在大飞机、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标志性的重点产品,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迈进。在智能化方面,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在传统产业领域的融合及应用,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传统产业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感知和采集,以及人工智能与生产设备和控制系统的融合,实现生产控制和运营优化等方面的智能化变革,形成具有一定自治功能的智能生产和运行系统,打造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在绿色化方面,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推进传统产业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提升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通过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提升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三、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质变”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对我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经过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规模不断壮大、重点领域增长强劲、要素高效聚集、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以及政策环境不断完善等鲜明特征,充分发挥了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通信、集成电路、超高清显示等技术创新和应用,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基因技术应用服务等产业化发展,壮大生物产业;加大核能、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产业中的新能源生产比重;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功能稀土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实施材料基因工程,加快建设材料强国;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技术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形成分布式、个性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新型高端装备发展模式;加快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进程,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节能和环境治理新技术,扩大资源循环利用,壮大节能环保低碳产业;加快航空发动机及机载设备等技术研发,完善卫星及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遥感、通信、导航等卫星应用,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提升大型船舶、海工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发展智能船舶、特种船舶等高技术船舶和各类海洋工程平台、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储运等高端设备,构建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力发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中国名片。四、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实现新质生产力的“突变”随着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要加强未来产业前瞻系统部署,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齐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软件等短板,夯实未来产业发展根基。要丰要打造未来产业标志产品。面向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类脑智能等加快软件产品研发,鼓励新产品示范应用,激发信息服务潜能;做强未来高端装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等高端装备产品,以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要丰富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发挥中央企业丰富场景优势,加快建设多元化未来制造场景;加快工业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兴场景推广,以场景创新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托载人航天、深海深地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场景,加速探索未来空间方向的成果创新应用;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打造绿色集约的产城融合场景;创新未来信息服务场景,加速形成普惠均等、便捷智慧的信息服务新方式。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促进创新要素向未来产业聚集,支持未来产业企业创业和技术研发,利用我国具备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等综合优势,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五、推动“四链”深化融合,保障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链是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商品化的全过程,包括科学发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环节,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线。产业链是产品产业化过程中提供生产或服务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流通销售、终端消费等环节,是经济增长的主体。资金链是服务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再到产品生产或服务全过程形成的资金链条,包括政府投入、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市场融资等环节,是经济运行的血液。人才链是贯穿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各环节全过程的链式结构,包括教育培训、科研创新、技术应用、管理服务等环节,是经济发展的灵魂。四链融合就是要实现创新、产业、资金和人才等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循环流转,形成更加高效、稳定的要素供给能力,实现更加畅通无阻的经济循环。“四链融合”关键在“融”,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形成“一载体、一动力、两关键”的组织架构。其中,产业链是主要载体,创新链是重要动力,资金链和人才链是关键因素。推动“四链”深化融合,就是要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创新衍生出新兴产业;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借助资本力量促进产业化发展;依托“三链”平台聚集人才,构建人才链强大的智力支撑。(作者:王羽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